文献精读:《Radiology》中国之声,李家平教授团队研究证实伊达比星DEB-TACE显著改善中晚期肝癌患者生存获益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病因,在我国其死亡人数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1]。HCC强调系统治疗、局部治疗等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其中,对于巴塞罗那分期(BCLC)B期患者,国内外指南均推荐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为一线标准治疗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三大病因,在我国其死亡人数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第二位[1]。HCC强调系统治疗、局部治疗等治疗手段的综合应用,其中,对于巴塞罗那分期(BCLC)B期患者,国内外指南均推荐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为一线标准治疗
阿尔茨海默病(AD)俗称老年痴呆,该病起病隐匿、病程缓慢且呈进行性进展,多发于老年群体,严重影响患者记忆、认知、言语等功能。
食管癌,一直以来都是全球范围内致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中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居高不下。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食管癌的防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早期筛查的普及,外科技术的精进和免疫治疗的突破均助力了中国食管癌的诊疗发展。
患者与方法:对300例至少进行过一次CA-125检测的上皮性卵巢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8例CA-125水平持续升高(> 23 U/mL)的患者,根据临床或放射学标准确定了疾病进展日期。并将其与CA-125诊断的疾病进展日期进行比较。CA-125诊断的疾病
阿斯利康(AstraZeneca)近期宣布,3b期临床试验BATURA的完整结果显示,其“first-in-class”哮喘疗法Airsupra(沙丁胺醇/布地奈德),在所有主要和次要终点上均较沙丁胺醇组实现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和临床意义的改善。该研究结果已发表于
如果告诉你,对于刚刚经历过心脏病发作或胸痛症状的患者来说,每天久坐的时间长短,可能直接影响他们未来一年的生死存亡,你会相信吗?
在探索健康的广袤疆域中,有一种较为罕见的遗传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它悄然影响着部分人群的生命健康。这是一种铜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体内铜离子转运和排泄机制异常,导致铜在体内蓄积,特别是对肝脏、大脑(尤其是豆状核区域)及其他重
2025年5月17日至23日是第十一届全民营养周,主题为“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全民行动”。科学合理的营养搭配与适度的运动,是肿瘤患者抗击疾病、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
而且,拜登的癌症被评为「格里森评分(Gleason score)九分(第五级)」。根据美国癌症协会标准,第五级为最高等级,即癌细胞形态「极不正常」,显示肿瘤侵袭性极强。
短期应激性失眠,如因考试、工作变动、倒时差、晚上饮用咖啡或浓茶、环境改变等导致,且持续时间小于2周,这类失眠通过自我调节,有可能自愈。
在乳腺癌治疗领域,罗氏近期公布了一项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其PI3K抑制剂Itovebi在针对特定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展现出了显著的生存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其成为重磅炸弹药物的潜力。
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血液保护已成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课题。渭南市中心医院麻醉手术科积极探索创新,将自体血回收技术成功应用于临床,为众多危重患者筑起了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
“从受伤到住院治疗只用了一小时,医生护士全程陪着我,真的像家人一样!”5月20日,在江永县医共体总医院骨科病房,环卫工人李师傅看着已妥善固定的右腕感慨不已。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治行动,正是医院创新打造全流程服务中心的生动实践,同时也是认真落实“医疗服务提升年”活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脏骤停是心血管急危重症,死亡率极高。传统治疗手段如药物溶栓或单纯PCI手术常因患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而难以实施。近年来,ECMO联合PCI技术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生机。
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传统疗法虽能一定程度控制病情,但存在局限性。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靶向治疗的出现为淋巴瘤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您好!我院正在开展“一项 Volrustomig( MEDI5752)联合卡铂+培美曲塞与铂类+培美曲塞或纳武利尤单抗+伊匹木单抗治疗不可切除的胸膜间皮瘤参与者的随机、开放性、多中心、全球 III 期研究 eVOLVE-Meso)”。这是一项在全球患者中开展的
近日,九江市中医医院肛肠2科团队为一名81岁高龄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成功实施保肛手术+外科快速康复技术(ERAS),目前患者已顺利恢复和正常排便。
科学家团队发明了一种硬币大小的植入式"神经起搏器",当患者配合特定游戏训练时,该设备能精准刺激颈部迷走神经。19位长期瘫痪患者经过3个月治疗后,近95%的人手部力量翻倍,2/3患者能完成更多日常动作(如拿杯子、扣纽扣)。这项发表在《自然》杂志的研究,为脊髓损伤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2022年6月23日,修订版《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正式公布,该条例第78条对生前预嘱的内容作了专门规定。这是我国首次在立法上承认生前预嘱的法律效力,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